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伯苓讲座:基础研究是根本——我的个人体验
2018-05-02


4月27日晚7:00,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杨玉良教授在石先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同学做了题为《基础研究是根本——我的个人体验》的伯苓化学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陈军,伯苓班同学,学院师生参加报告会。陈军院长主持讲座。

杨玉良院士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求学经历,从海盐的一个农村家庭,到上海的求学经历,从文革中知青插队的赤脚医生,到研究生师从于同隐先生。在人生的轨迹中,杨院士能于贫穷的条件下干农活,能在少药的条件下医病人,更能在无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一段段传奇的经历体现了人生的无数种可能,也激励了大家对于未来的追求。

而后杨玉良院士为大家讲解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基础的,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例子,杨院士为大家讲述了他关于高分子流变学的研究,从理论上得到了一套粘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指数相关正相关的普适规律,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展示了杨院士深厚的数理功底。

杨玉良教授不仅出色地解决了高分子化学的理论问题,更从实际出发,解决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现了一个优秀化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高分子的实际生产加工中,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杨院士择精摘要,解决了高分子生产的三个基本的问题: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的挤出加工成型中的“鲨鱼皮现象与熔体破坏问题”,“挤出件中的高分子链的取向问题”以及“挤出工艺中的工艺条件的选择性问题”。杨玉良教授还从数学推导出发,发现分子量越高(或者温度越低),临界应力越低,越容易进入滑流区,极大地给予了大家在数理方法上的启发,并体现了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贯通。

最后杨玉良院士用自己的经历,解释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思想研究的解放问题,强调了在基础研究中的数理和哲学思想。在讲座的末尾,同学们踊跃发言,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杨玉良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答,与会的学生受益匪浅。讲座也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伯苓讲座是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13年起,由国内外顶级化学家为化学伯苓班的本科生作学术报告并分享科研体会,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报告人简介:

杨玉良教授,1952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9年,他来到上海,并接受了初等教育。1965年,他考入了上海重点中学格致中学。不幸的是,由于文革的原因,他只学了一年,停学两年。1968年再次回到浙江海盐务农。在此期间,他担任了“赤脚医生”。1974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其后,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86年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回国,先后成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副教授,教授。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委员会主任。


教师办公系统 院级仪器管理平台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论文评审系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