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申泮文近照 资料图片 岁月不饶人。人们已经有些日子未在南开园见到那个骑着自行车“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的硬朗身影了。 申泮文,98岁的中科院院士,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教授。住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的他,比年前清瘦了许多,听力也大不如前,倒是下巴上新添了一撮“山羊胡”——老人家居然从去年开始蓄须了。病房里的一台大屏幕电脑,以及写字台上堆放的厚厚一摞资料,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他仍在工作。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学院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申泮文是“土货南开”的代表人物。这位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个引入美国科技出版物;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 70余卷册、4000余万字的著作,申泮文堪称“最高产”的化学家。 申泮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这个目标要靠几代人去努力,“所以,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此,即使“重科研轻教学”之气蔓延,他也不为所动,而且倡导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精力。 1996年,申泮文已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学院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学院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1个实验室,15台电脑,30名学生,申泮文和车云霞带领刚刚成立起的化软学会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们一边编写电子教科书脚本,一边把脚本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每编写出一个章节,申泮文都要过目并作详细修改,定稿后再由师生边学习、边讨论、边编程,编出的课件就在教学中试用。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 1935年,来自广东一个贫寒家庭的申泮文从南开中学毕业,翌年考入学院化工系。之后,仅仅上了一年大学,他就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被迫中断学业。 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此后,申泮文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教师生涯。“我主讲大学一年级的《化学概论》,常常是一班120名学生,多的时候教过240人的大班。” 申泮文讲课不是照本宣科,特别注重运用丰富的教辅手段,他经常把单质化合物样品,矿物标本带入课堂,让助教跟着他一起动手在课堂上做实验。 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而且从不迟到。”周震和王一菁提起当年给申老做助教的日子时这样说。如今两位年轻教师已经接过老院士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给本科生讲授当年他亲自开创的课程——化学双语教育。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二: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在申泮文的生命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题词”,一个是“化学”,另一个是“爱国”。 曾亲眼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爱国的情怀早已融于他的血液。 1987年,申泮文在南开园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以此来纪念日军轰炸南开50周年受难日。1995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打印了13张学院被日军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连同自己手书的“南开儿女奋起反抗”一并悬挂起来,号召学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 每年新生入学,学院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本报记者陈建强本报通讯员马超)摘自光明日报 |